文/邓静 谢玉珊
本科生的《古诗词欣赏》
由于受到疫情影响,本科班的中国老师都没有办法再继续教育,于是,本科班的文学欣赏课程也就是“古诗词欣赏”课,就暂时转移给了我们两个驻守在亚洲国际友好学院的中国老师手中。
在接到授课通知的时候,当我知道授课的班级都是本科一年级的学生时,心里有点犯难。但转而又想:也许对我而言,这是一次突破的机遇吧。
经过两个月的授课,的确遇到了很多困难,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言语不通的障碍。
一年级的本科生,我给他们只上了六个月的汉语课程,即使这半年里,每一节课都教汉语,但是学生们的汉语能力仍有待提高。由于中国古诗词,在语法及语序方面与他们所学习的现代汉语不同,这更增加了学习的难度。
加上,疫情期间,学校采用网络教学的方式,不能很好地师生互动。当老师在线上授课时,学生不能像线下授课时明显感受到老师在讲古诗词的情绪波动,和学生之间也没有眼神上的交流和肢体上的互动,课堂的趣味性得不到提高。特别是,中国古诗词中的意象所表达的具体感情,由于文化差异,很难一下子就讲明白。比如为什么“月”流露出的情感是思乡、“梧桐”流露出的感情是凄凉等。对没有中国传统文化浸染的印尼学生而言,难以理解。这是外国学生学习中国古诗词的一个难点。
根据上古诗词欣赏课程的学生反映,他们觉得,理解古诗词的意思是学习中最费力气的地方。首先,他们刚学习汉语不久,汉语词汇量不够,即使汉语老师已经说得很简单了,但是自己还是不明白老师说的是什么。其次,古诗词里面有很多没有见过的而且很难的汉字,加大了理解的难度,尤其是古诗词中出现的动词和形容词,同样的意思却有很多不同的词,比如“离离”、“萋萋”都是形容草长得茂盛。因此,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需要用最简单的、学生最容易理解、最直接的话来解释。如果意思是一样的词,就直接告诉他们意思是一样的。同样意思的词,如果再重复讲,不仅增加了学生在理解上的负担,也浪费了课程时间。
此外,在讲解古诗词意思的时候不能直接用英文把古诗词翻译给学生,再让学生自己将英文翻译成印尼语来理解。因为如果老师把古诗词翻译成英文,学生自己再把英文翻译成印尼语来理解的这个过程中,要经历两次语言转换。而在学生转换语言以后,我们无法知道学生自己理解成了什么意思,学生想和老师交流,也没有办法用汉语表达清楚。而且古诗词在经过英语或者印尼语转换以后,汉语古诗词中的独特的古典韵味儿会流失,这对以后学生自己欣赏古诗词也是不利的,所以在授课中,即使老师多耽搁一点儿时间,换种说法多说一点儿、多解释几遍,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欣赏古诗词的能力,都极为重要。
也有毕业生反映,汉语老师在讲解古诗词意思的时候,很容易无聊,唯一希望的就是老师在讲古诗词时不要太死板,让课堂更有趣一点。但是对于网络教学而言,没有办法像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情景表演那样,于是只能在课件和教学语言上下功夫。
比如,可以在网页上找一些符合诗句意境的图片,放在相应诗句的页面上。找的图片要尽量带有古典韵味儿的图片,图文结合,给学生呈现出直观的画面,帮助学生感受属于中国古诗词文化中特有意境。又比如,在语言上要增加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活动,语调上要有高低起伏。讲李清照的《如梦令・昨夜雨疏风骤》时,可以用对话的方式进行理解。“试问卷帘人,却道海棠依旧。”可以领着学生以对话的方式解释说:李清照早上醒了以后,问了侍女什么?问了外面的海棠花儿怎么样了?侍女看了看,说了什么?那海棠花儿和昨天一样呀。“知否,知否?应是绿肥红瘦。”李清照觉得不一样,那她怎么给侍女说的?说的是:你知道吗?知道吗?应该是海棠花儿落在地上变少了,那绿叶子长得更好了。在梳理完以后,可以以问答的方式增加课堂互动,解释古诗词,再加上起伏的语调儿和学生一起吟诵。这样一来,学生不但理解了词的意思,又增加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,还以对话的方式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。
在讲解诗人情感方面,先讲古诗词的意思,再讲其写作背景,更容易让学生理解。因为印尼学生认为,只有听明白了汉语老师讲的内容,自己理解了古诗词大部分的意思,才能去了解诗人在什么时候写的这首诗,当时诗人经历过什么才写下这首诗,最后才能明白诗人通过他的诗向读者传达的感情。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表示,汉语老师可以不用讲古诗词的创作背景,他们自己在听老师讲解古诗词意思的过程中,能够想象到诗人周围的环境,能够体会到诗人是什么样的心情。当然我认为,在学习中国古诗词的释义部分后,以讲故事的方式简单讲解一下诗人当时的遭遇,更能帮助学生体会到诗人当时的感受,进而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。
如果能找到与诗歌相关的视频,在课堂的最后给学生播放,可以达到巩固课堂所学内容的目的,也可以帮助不理解古诗词意思的学生,进入到诗人描写的意境中去。如讲李煜《相见欢・无言独上西楼》的时候,我播放了邓丽君的视频《独上西楼》 ,视频营造的气氛,加上邓丽君的面部表情,与古诗词中的愁苦之情,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印度尼西亚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国度,这里的人们都喜欢音乐,在听过印尼学生的歌喉以后,不得不佩服他们唱功。所以我想到了,可以利用歌曲帮助学生们记忆。尤其是国内近年来《经典咏流传》节目的录制,很多古诗词都经过再编曲以歌曲的形式呈现给大家,不仅优美,还有韵味儿。所以,音乐是帮助印尼学生感受中国古诗词,背诵古诗词的好工具。
课后,最能反映学生是否明白了所学古诗词的内容,是他们的图画。学生们画出的图能清楚地告诉我们,他们从古诗词中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,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感情。尽管中国古诗词课程很难,但印尼学生依旧愿意去学,他们说:中国古诗词课程,不仅有趣,而且通过古诗词,认识了中国很多的地方,甚至从古诗词中的意境,读懂了中国。
小朋友的一次中国文化课
2019年7月,我来到了印度尼西亚棉兰市的一所民办本科院校--亚洲国际友好学院,担任汉语老师。2020年新年,我和我的同事,选择了留在印尼过年。临近过年的腊月二十七和二十八两天,我们收到了当地两所小学的邀请,邀请我们给小朋友们上中国文化课。
这是一次非常特别的课程。两所学校都是小学,同学们的汉语基础非常薄弱甚至可能没有汉语基础,如何让同学们听懂并且领会所讲授的中国文化呢?由于我有过一年在幼儿园支教的经历,根据经验,我提议在文化课中加入互动环节与手工环节。关于这次课程,我们准备了四个部分:春节、剪纸、脸谱、汉字文化,其中剪纸和脸谱部分,是带有手工活动的。
年二十七早上六点半,天还没有亮,我们就出发了。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车程,我们来到当地的一所三语(汉语、印尼语、英语)学校。只见小朋友们穿着统一的校服,由老师们领着坐在黑板前,用我们熟悉却不懂的语言彼此交流着。看着这一张张陌生的面孔,我开始感到紧张,便蹲下来和大家微笑着打招呼,这算是上课前和同学们互动一下。教室里夺人眼球的是五彩缤纷的文化墙,上面都是关于中国文化的元素和中国字,有喜庆欢乐的“新年快乐”四个字,有立体的纸糊灯笼,有吊在红绳子上垂钓下来的红包,有歪歪扭扭的手工剪纸等各种小朋友们的手工作品。
我们走进教室调好设备,站上讲台,开始了这一次特别的中国文化课程。PPT上是清晰的图片和最简单的汉字,传递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。我细心观察下面学生的反应,一双双盯着PPT看的眼睛里好像有疑惑。后来发现,四到六年级的同学们能听懂简单的汉语,一到三年级的同学们基本上听不懂汉语。于是,我们的讲课风格开始有所改变,增加了许多动作,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着。
(图为四到六年级的同学们,课程在学校进门后的大厅进行)
因为临近新年,我首先给小朋友们介绍了春节的由来和习俗等,以简单的视频和生动的图片,向小朋友们展示中国新年的历史悠久以及仪式感的隆重,从年前的买年货打扫卫生,到元宵的汤圆,都作了大概的介绍。略大的小朋友偶尔会把话抢在我的前面说,活泼又自豪地展示他知道的中国春节文化。我教了大家一首欢快的新年歌,先教大家读歌词,然后一句一句让大家跟着唱,跟着伴奏练习,印尼的小朋友对唱歌有天赋,比如我的学生里就有许多是不会说中文,但是中文歌却会唱很多。正因为这样,不到半小时,小朋友们就可以跟着视频又唱又跳了。
终于到了小朋友们最期待的手工环节,一到三年级小朋友的手工活动是画脸谱(因为条件不足,我们只能把脸谱印出来,让同学们上色)。小朋友们开始准备需要的工具,整个教室瞬间变得热闹起来。在学校老师们的协助下,小朋友们终于安静下来。接着我们开始教小朋友们怎么画脸谱,如何给脸谱上颜色等。没等我们讲完,小朋友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画了。每一张面孔都很认真,偶尔还会有几个小朋友拉着我的衣角用英文请求帮助。一笔一划描绘的是中国文化的颜色,认真坚定的眼神是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强烈兴趣。
这些小朋友中有华人后代、有印尼当地民族的小朋友,皮肤有白皮肤、黄皮肤和黑皮肤的,有能听懂汉语的,也有对汉语一窍不通的,但他们同样努力地完成手上的作品。大家认真思考取色,一笔一笔描绘出彩色的脸谱模样。在众多学生中,角落里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学生吸引了我的注意,他是印度尼西亚马达族的孩子,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。他的手颤颤巍巍地握着画笔描绘颜色,用力而且坚定。他,是第一个完成脸谱上色的小朋友。当本地老师推着轮椅,这个孩子双手举着完成的画,缓缓向我靠近时,我看见了他的眼睛,没有一点躲闪,是自信的。他坐在轮椅上骄傲地举着他的画,我送给他一个立体的剪纸“春”,他双手接了过去,捧在掌心。我也奖励了几个先完成手工活动的同学,奖品是前一天晚上准备好的剪纸。
(第一个完成的上色作品)
大一点的同学,我决定换一种课堂活动方式,比上色难一点的剪纸。让同学们事先准备好了剪刀、笔和红纸,我自己事先拍好每一个步骤的照片,在黑板上投影出来,让同学们一步一步跟着做。在各位老师的协助下,兴奋不已的同学们顺利完成了剪纸--这是一个立体的“春”,剪完可以带回家放着,因为恰逢春节要到来了。其中当然也有剪失败了的小朋友,但他们没有难过,而是到处询问别人怎么做,开始了第二次尝试,慢慢地,教室里出现了红的、粉的、白的立体剪纸“春”。
我教剪纸的时候,有一群很特殊的学生出现了,他们是学校的保安、保洁员和其他一些工作人员,他们站在门口,或者教室的最后面,和同学们一起跟着我完成一个又一个步骤。等我教完同学们以后,他们也向我询问自己剪得是否正确,我惊讶的同时也被震撼了,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,吸引着那么多人,走之前我把自己的剪纸都送给他们了,希望他们会记住今天接触到的中国文化。
在课程结束准备返程的时候,我们收到了低年级同学们送的礼物--一张画,这画又像是手抄报,是他们在中文老师的帮助下一起完成的作品,上面有立体的花、歪歪扭扭却有力的字、给我们的祝福,上面还贴着今年的生肖--老鼠。中文对他们来说很难,因为没有语言环境、没有专门地去学习,写汉字对他们来说就更难了。看着这些字和图案,我被震撼到了,说不出来是什么感觉,感动里有带了许多遗憾,遗憾对中国文化那么渴望的他们,没有更好的学习汉语的环境,也遗憾我没能给他们带来更多。
(三语学校同学们送的礼物)
印尼的华文教育断层32年,32年是足够培养一代人的时间。我的学生里面,很多父母不会说汉语甚至听不懂汉语,他们的爷爷奶奶也许说的是方言,而不是我们今天的普通话。这一次中国文化课程,让我有所触动,看见小朋友们的眼睛表达出的对中国文化的喜欢,我有点自愧不如: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,我学习的中国文化又有多少呢?我们课堂上关于中国文化的部分又占据了多少呢?汉语在印尼断层了32年后,并没有在这片土地上销声匿迹,大家只是把热爱中国文化、热爱汉语的心深藏起来了,如今这份热爱终于可以不再隐藏,可以大胆自豪地去爱了。
我在马来西亚槟城街道上,看见一幅墙绘:墙上画的是京剧的脸,一半是色彩艳丽化着精致妆容的脸,一半是只有黑白两色的骷髅骨架,上面写了两句话:“我们的艺术文化正在消亡”、“OUR ART IS DYING”。当我看见这幅墙绘的那一刻,惊讶到说不出话来,就安安静静地站在画的正前方,凌乱地思考着......这样的墙绘出现在马来西亚的街道上,我在国内见过的墙绘都是现代的、西方的吧。作为一个90后,在这样一个网络时代里,不可否认我是浮躁的,我了解的中国文化有多少?我掌握的又有多少呢?
(马来西亚槟城的墙绘)
如今,我有机会站在他国的讲台,开始给生活在另一个社会环境的人讲关于中国的现状与文化。我永远忘不了那天给印尼小朋友上中国文化课时,那一双坐在轮椅上双手举着脸谱,缓缓向我靠近,没有一点躲闪的自信目光。那时,我深深感到自己的不足,我会更加努力充实自己,学习和继承中国文化,带着汉语和中国文化站上讲台!
(作者系2024澳门彩开奖结果查询人文与传播学院学生)